在全民族 14 年抗战历史中按年配资平台官方,坚持战斗最久的东北抗日联军,虽然长期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、日寇凶残绞杀、物资保障匮乏等种种不利条件,但他们仍旧凭借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和优秀的指挥作战技巧,创造出一次次经典的歼敌战例,让"抗联从此过,子孙不断头"的誓言响彻白山黑水。
由于抗战胜利后,以东北抗联教导旅为主体的抗联部队基本都打散建制,凭借其苏军身份快速进驻东北主要城镇,为我军入关部队打好前站,并未以教导旅下属营连建制与入关部队合编,这使得在后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——东北民主联军——东北野战军战斗序列中,赓续东北抗联血脉的部队可谓凤毛麟角;即使是大名鼎鼎的"杨靖宇支队",其实延续至今也有遗憾,反而是一支脱胎于"杨靖宇支队"的小部队,有着从未断线的完整传承。
该部最近在 7 月 15 日军报的一篇报道中被提及:
翻过山峦,记者来到一个密营遗址。抗联将士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开展斗争的?带着这个问题,第 81 集团军某旅"攻坚模范连"下士利用休假时间来此探寻。该连前身隶属东北人民革命军某部,曾跟随杨靖宇转战白山黑水。
人民陆军编辑部,公众号:人民陆军白山黑水杜鹃红,将士的鲜血染红它……
在 6 月 6 日的军事报道中,"攻坚模范连"亮相报道头条,报道除了讲述该连当年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授予"攻坚模范连"荣誉之外,展示该连训练内容时,可见其现在的主要职责是通信保障。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,"攻坚模范连"怎么就成了通信兵呢?实际上,这恰恰是一种"不忘初心"。
1933 年 9 月 18 日,杨靖宇将军在磐石县正式宣布,由磐石游击队扩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1 军独立师成立,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师属传令兵队。在抗联的艰苦转战中,后来先后直属于第 1 军、第 1 路军的这支传令兵队,经常需要化整为零,在杨靖宇将军和各部队之间传递密令,为抗联第 1 路军取得的诸多胜利立下了看不见的功劳。
黄殿军 13 岁加入抗联,成为一名传令兵。1938 年冬,他冒着严寒,在雪地里爬了三天三夜,将密令送到杨靖宇手中。"杨司令摸着我的头说:‘小黄孩儿,等打完鬼子,你就不会过苦日子了。’可是,杨将军啊……"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,布满伤疤的手紧紧攥住我的衣袖,仿佛要把他那段记忆刻进我的骨头。
公众号:中国国防报刻进大山的忠诚
上世纪 90 年代,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"红军(抗联)"失散人员座谈会合影。前排右一为黄殿军
军报记者采访黄殿军的文稿,以及黄老捐献的文物
1940 年 2 月 23 日,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后,分散突围的原第 1 路军传令兵队员们(多为 15、6 岁的青少年战士),无法随第 1 路军进入苏联境内整训,而在吉东通化附近转入地下活动,化整为零、搜集敌情、秘密发展组织,不定期地与敌作斗争。
1945 年日本投降后,传令兵队员们发动周边抗联旧部约 40 余人,重新拉起抗联的队伍,策应通化矿山工人武装暴动,消灭日伪监工拿起武器,建立辽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 8 支队;随后他们与先期挺进东北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 16 军分区武装排合编,番号改为辽东人民自卫军第 58 团(也有冀热辽军区第 16 军分区第 58 团的说法,可能是对内对外有别)。
率领 16 军分区在通化地区组建发展人民政府,打开局面的蒋亚全,1977 年逝世前曾任北京钢铁学院(现北京科技大学)总务长
1945 年 10 月,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 6 师 18 团 3 营(原招远独立营)、及鲁南军区 8 师抽调两个营班以上干部,在跨海登陆后,从安东抵达通化,与 58 团等部队合编组建通化支队,刘西元任支队长。1 团由鲁南军区部队干部、与 58 团大部、原 3 营一部合编,2 团由辽宁省军区保安 3 旅 9 团(原晋冀鲁豫太行军区班以上干部入关后扩建)一部与 58 团 2 营合编,3 团则由山东军区教导团派遣增援的干部,加上原 3 营的一个连,补充新兵组建而成。
根据当事人回忆,当时 2 团团长是罗春生(14 岁参加红军的"红小鬼",1952 年任志愿军 40 军第 120 师师长时,因空袭牺牲在朝鲜战场),政委是詹大海(红 25 军出身,开国少将詹大南的弟弟,1955 年大校军衔,1967 年病逝)。2 团下属 3 个营来历各不相同,1 营是保安 3 旅 9 团两个连去通化的路上,通过策反缴械谋叛武装,边打边建而成;3 营则是以后续抵达东北的山东军区 5 师 15 团 6 连为骨干发展而来;以传令兵们为主的"老抗联"发展而来的原 58 团 2 营,则基本原封不动编为 2 营。
通化支队重要创始人,司令员兼政委刘西元(入朝时任志愿军 38 军政委)和参谋长茹夫一(入朝时任志愿军 42 军 125 师参谋长),后者后来担任中朝联合游击支队支队长,1953 年被派往越南担任军事顾问,被誉为游击战专家
1945 年 11 月中旬,通化支队打响了首场战斗,打垮了一伙在国民党支持下企图洗劫通化的土匪武装,新组建的 2 团在战斗中经受了考验,消灭土匪 200 余人,某种程度上,此战也是为那场即将到来的"通化冬泳大赛",初步锻炼了队伍。
1946 年" 2 · 3 "通化暴乱时,通化支队主力正在城外剿匪,根据刘西元司令员的命令,距离城区最近的 2 团 2 营立刻回城增援,与朝鲜义勇军南满第 1 支队(现朝鲜人民军第 2 军团近卫第 6 步兵师团)主力击溃了敌外围暴乱武装,瓦解城内日伪暴乱势力的抵抗。
2 营此次虽未赶上大规模战斗,但在后续抓捕逃出城外的残敌时表现出色,特别是该部在通化县快大茂镇一个菜窖里,抓住了组织日籍护士残杀我军 153 名伤员的红十字医院副院长柴田朝江大尉(后与被俘者中罪大恶极的 80 余人被一同处决在冰窟窿上),没有让这个恶魔逃脱应有的惩罚。同年 2 月,通化支队正式改称杨靖宇支队。
在同一场大会上,朝鲜义勇军南满第 1 支队,以杨靖宇的参谋长李红光命名为李红光支队
根据刘西元将军回忆,"经过半年努力,杨靖宇支队由原来的 1000 多人扩大到 9000 人左右。当上级要求我支队给第 1 纵队调拨 1500 名兵员时,我特别向有关部门交待:让接兵的干部挑兵,要哪个给哪个。对此,带兵的干部甚为满意"。此次兵员抽调,其中自然也包括在通化反暴乱中经受了考验,敢于与日寇残余势力刺刀见红的 2 团。
与此同期,支队干部也有一定调整,1946 年 4 月,原 3 团副团长王道全升任 2 团团长,这位 1937 年 12 月参军的"老八路",显著提升了 2 团的训练水平。1946 年 12 月,"杨靖宇支队"更名辽东军区独立二师,2 团改称 5 团,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王道全 1964 年晋升少将军衔,同年改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,此时他正好赶上杨靖宇支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分流……
在 1947 年的冬季攻势中,5 团奉命配合主力部队切断沈阳至本溪的铁路,在攻打歪头山战斗中,5 团 4 连发扬老抗联作风,冲锋在前,3 班班长张玉琢带领全班担负爆破任务,先后对敌实施爆破 30 余次、摧毁敌地堡 20 余座,经 2 天激战,全歼守军一个加强连,俘敌营长以下 200 余人。1948 年 3 月,辽东军区授予 4 连"攻坚模范连"荣誉称号,并授予"坚毅不拔"锦旗一面。
辽沈战役中,整个独二师的发挥都非常亮眼,5 团也不例外,成功阻击沈阳之敌援锦部队,在赵家窝棚全歼敌一个搜索营;在辽西会战中,又插入敌后毙俘敌 1000 多人。1948 年,5 团随独立二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五纵队,入关作战,1949 年全军统一番号后,改称 42 军 125 师 374 团。
1950 年 2 月,42 军调到齐齐哈尔附近从事农垦,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,42 军编入东北边防军;8 月上旬,125 师随全军回到了这支部队诞生的起点通化,开始整训,并于 10 月 19 日晚从吉林集安过江参战。374 团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第二次战役,成功突袭李伪军 8 师团 10 联队指挥所,活捉联队长高根弘大领(旧日军"韩籍志愿兵"出身,曾参加侵华战争,被志愿军移交人民军战俘营后不知所踪,韩军将其被俘日期 11 月 25 日算作"战没日")。
现在抱川市还有个"根弘桥",桥头杵着第 8 师团首任师团长李亨根(又名松山武夫,陆士 56 期出身,参加过豫湘桂战役,日寇投降时为关东军第三师团野炮联队大尉)题字的石碑
374 团 4 连入朝时,时任连长是 1943 年参军、参加过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的老侦察兵
贾茂松,今年已经 97 岁高龄,图为 2024 年春节新春祝福时的贾老英雄
在第三次战役中,374 团 4 连由连长抽组的 40 名指战员,又创造了 4 小时奔赴 70 里外的加平车站为全团领取物资的奇迹,但 1951 年 2 月第四次战役防御阶段,美骑 1 师机械化部队的轮番冲击,才是对 374 团真正的考验。在鹰峰山阻击战打响前,此时"多达" 83 人的 4 连不仅受到了老团长,时任 125 师师长王道全的关注,更是接到了 42 军军长吴瑞林将军的命令:
"小贾,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,你要在这个阵地上给我守住九天九夜,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给我守住,没有命令,不准撤退"!
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,贾茂松带领全连以"昼顶夜反"的方式,趁夜发动反击扰乱敌人、补充自己,白天坚守阵地,成功执行了军长下达的坚守命令。在指导员带领 3 名伤员撤下阵地后,贾茂松等 9 人发动了对敌人的最后一次夜袭,沿一条此前勘察过、但从未使用的小道撤回后方,战斗中贾茂松身负重伤,荣立二等功。
图中身着 55 式常服的贾茂松佩戴装甲兵少校军衔,这是因为从朝鲜回国后,贾茂松被选送到北京长辛店第一坦克学校学习,成为我军装甲兵部队的开拓者之一
1952 年 9 月,42 军回国驻防广东惠阳。1964 年,125 师撤销建制,由师机关、373 团机关、炮兵团组建广州军区边防师(1967 年改为 220 师 /1969 年改为 129 师),373 团、375 团各营连被调入广东省军区。此时留在野战军序列的杨靖宇支队传人,只剩下转隶 126 师的 374 团(更名为 378 团)了。
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,4 连作为 378 团的突击连率先投入战斗,在 2 营长张关贵指挥下,在不到 8 小时内先后攻占那兰、无名村、班南北侧无名高地、随团主力穿插东溪成功,战后 2 营被授予"穿插英雄营"称号,4 连更是成为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、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均立下功勋的传奇连队。
1986 年 10 月,第 42 集团军根据总参谋部关于南方集团军《步兵师(教导师)编制表(草案)》的指示精神,将第 126 师由乙种师改为教导师,378 团随之改为高射炮兵教导团。该团 1996 年改为武警 126 师 378 团,但部分连队再次分流,如原 1 营 3 连(第四次战役后被授予"牛角峰英雄连"称号)当时就被改编为驻港部队步兵旅(现驻港部队合成旅)3 营 9 连。
而在 1985 年大裁军中,129 师机关(也就是老 125 师机关)与坦克第 11 师 44 团等部队重组为第 54 集团军坦克旅,为了更好传承杨靖宇支队的血脉,上级决定将高射炮兵教导 378 团 4 连编入该旅;可能是由于此时旅队步兵和高炮分队均已满编,考虑到 4 连赓续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1 军独立师传令兵队的血脉,"攻坚模范连"又改编为坦克旅直属通信连。
相比很多长期使用 59 式坦克 +63 式装甲车的装甲旅,该旅较早换装了 96 式坦克和 86 式步兵战车
1998 年,该旅与坦克 11 师对调建制,成为第 20 集团军装甲旅,2012 年改称装甲第 13 旅,"攻坚模范连"仍为旅通信连。2017 年装甲 13 旅撤编后,主力与原坦克 11 师形成的兄弟部队等多支部队合流,形成中部战区陆军第 83 集团军某合成旅,继续继承杨靖宇支队荣誉。
为了让更多部队承继英雄部队血脉,"攻坚模范连"又被编入第 81 集团军某勤务支援旅干线网络通信营,即将迎来建连 92 周年。虽然"攻坚模范连"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红军连队,但其军史甚至比相当多数红军连队更为悠久,经历的传奇历程也毫不逊色;在共同纪念 14 年抗战、以及东北抗联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时,他们的故事,理应被更多人铭记。
职能在变按年配资平台官方,争第一当尖刀的使命担当不变
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